我们希望透过对创作人每个阶段的境遇及作品的逐一罗列,能够真实呈现一个对手缝皮有着无限热情的玩皮人的创作经历、创作理念及对创作所作出的最终坚持,同时也尝试对创作本身作出更多元的解构及更具启发性的陈述。
一、皮老爷
大部分人认识皮老爷是从他创作的一些军品风的小皮件开始,那是网络已经逐渐普及的零零年代,而他真正意义上进入到手缝皮的创作是在九零年代中后期,源自于同事从香港带回来的一个疯马皮腰包开始,在这将近七年的时间里,对于创作是一个从萌芽、独自摸索到各种尝试,甚至于无法停歇的时期。
早年的当兵经历为皮老爷的手缝皮创作埋下了伏笔,也丰富了他对手缝皮的大部分想象,当他发现仅凭自己双手也能制作出让人欢喜的独特皮物,这股蕴藏已久的创作意欲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右边的小包是98年的作品,据说是从班用轻机枪子弹袋改良而来的,帆布改成了皮料,尺寸、工艺及细节都按自己的想法做了变化,是同类型作品的第二个版本。
用锥子扎孔、钩锥缝线,用铜条打磨五金件,这是97-98年的第 “41”个作品。
97年的作品,算是最早期的一些小创作,线头拆了是当时打算用这块皮料做点其他的,舍不得就搁置了,翻开盖子可以看到那种掩盖不住的喜悦及得意。
皮老爷把手缝皮归结为三个部分,设计、材料、手艺,这不是背书而谈,而是自己多年玩皮所亲历的总总困惑及解惑的深切总结,这期间走过的弯路、受过的挫败及所花费的精力、时间及身体力行是旁人所难以体会的。
二、皮料市场
广州濠畔街,自清末就有经营皮料生意至今。广州老街小巷的传统皮料、鞋材市场,为随心所欲的手缝皮创作提供了各种皮料、工具、五金及耗材的快捷便利,但批发市场的大部分店铺是不设零售的,而恳求店家出售几片小碎皮或几颗小铜钉,也很快成了皮老爷逛皮料市场的日常。
图一方形皮盒子为01年作品,标识为13号盒子,也是这一类型作品的最初几个版本之一。
慢慢,店家也会被他身上所携带的各种独特大小皮物所吸引,他们甚少有关心过出售的皮料最终成为了怎样的物品,而这位还算不上客户的人却能够直接告诉他,这个讨喜的小皮物是用哪一次买的哪一张小碎皮的哪一个部位所做成的。
也许是多了这份莫名的亲切感,皮老爷也逐渐被这条老街所接纳了,藉以常年与这里的人所接触所交往,不仅学到各种有关皮料的知识,也积累了丰富的皮料使用经验,这些都成为了创作必不可少的扎实根基。
皮老爷说玩手缝皮可以很简单,一张桌子、几样小工具,就能做出千变万化的有趣皮物。
创作的初期在玲琅满目的皮料上所作出的各种尝试及选择,几乎耗尽了皮老爷给予创作的所有能量。皮料的种类、鞣制的方式、颜色、光泽、厚薄、软硬度及质感等等,对于新手来说,尽管想法特多却是无从入手,而九零年代对于手缝皮的认知基本是一片空白,怎样才能仅凭一人之力制作出有区别于市场常见商品的手缝皮物,带着很多这样那样的疑问,皮老爷迫不及待就一头扎进了这个未知的手缝皮大坑。
97-99年的作品,这些小皮物大部分是基于自己的日常生活所需而展开的。
接下来的六年多时间里,皮老爷的业余时间大都花在到皮料市场淘皮料,及对各种皮料的体验与尝试上,每一次的失败都推进了他对于皮料的全新认知,他逐渐找到一些自己较为偏爱,也很适合手缝制作的原色、单色皮胚皮、皮色越陈越醇的植鞣皮、风格粗放的疯马皮、变色油蜡皮等来实现他的小创作,不仅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各式各样的小皮物,也会送给同事、朋友一些小作品,他发现在这个商品批量化,审美公式化的物质生活极快增长的年代,竟然有很大部分人对朴质、原味及富人情味的手缝皮物表现得欣喜若狂,意料之外的得获,让皮老爷更坚实了一直玩下去的信念。
三、创作初期
1997-2002
于国营单位及民营机构服务的几十年,深谙一个人所能够发挥的能量局限,而团队创作所容易缺失的思维独立性,及运作过程中普遍流失的纯粹性,恰恰是一个作品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到了自信能够单凭一己之力去贯彻完成一个又一个作品的时候,可以看到皮老爷早期的创作是由心而发、毫无拘束、极为自由的表达与探索,这也正是他创作的一个爆发时期。
01年的作品,对形体、细节及结构也多了很多细致考量,有着强烈的军品风格。
腰包也许是皮老爷在创作初期最喜欢的类型,能紧扣在皮带上,功能性极强的各种大小皮物。这是02年的作品,一侧放电筒一侧放火机,因为经常出差在外而创作的腰包,背面有扣皮带的设置,也增加了可以换成背带的设计。
完备的工具确实是创作的很大助力,但简陋的工具并不是创作的最大阻力,仅靠几把尺、几根锥、一捆线,皮老爷的创作依然游刃有余。繁复的结构、考究的形式、宽厚的尺度,粗针大线中又充满玩味细节,用锥子一个一个扎出来的线孔、以勾锥一拉一扯缝起来的线迹,以铜条敲打成型的独有构件,工具的极致简化反而放大了材质本身及工艺本质在作品上的最终呈现,没有矫揉造作,也没有流光溢彩,这些大小皮物诚实、质朴又纯粹,流淌着物品原生的力量。
经过人的使用,及时间的洗练,这些大小皮物更显质感丰富又耐人寻味。
00年作品,结合了笔记本的多功能包创作,借鉴了军品的一些结构及细节处理,也融入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及有趣实践。
各种刁钻的尝试为皮老爷的创作累积了极为丰富的工艺经验,而独自探索的静谧时光彷佛照亮了一条无可复制的创作之路,足以支撑他对创作更自由更自我的诉求。
皮老爷的设计来源于十年的当兵经历及十多年的影视及广告经历,对军品收藏及爱好让他可以从扎实硬朗、功能性极强的军用品中摄取养分及获取灵感,参与影视制作及接触文艺圈的各种人与事,让他对审美的独特性有着更高的需求,而广告公司的前瞻性、设计思维,及创作的方式都给了他在手缝皮创作上更多的思考及启发。
这些都由始至终贯穿着他的创作的初期、中期及对于工艺承传的每一个阶段,承前启后、收放自如,愈发沉积而洗练。
四、十年
2003-2013
每当变幻时,便知时光去。对于创作而言,十年不长,而对于一个人,十年太长,期间的捻起散落、种种变故及瞬息万变,改变的不止世界,更是人心。零零年代的网络急速发展,经济的超量膨胀及价值观的多元化,重新定义了我们绝大部分的世俗及精神生活,对于所有人无疑是一个无法预期的莫大考验。
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给了手缝皮这样一种小众的手工爱好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互不相识却有着共同爱好的人们,毫不吝啬地在论坛、在博客上分享着自己的创作及技术,外来的同类信息及图片如洪水般迅速充斥到目光所及之处。
曾经在家里的自娱自乐,突然被放置在如此诺大的框架里,去被辨识被比较进而被归类被定义,对于热衷于创作的每一个人都必将被带入一种深刻的思考及审视之中。但这终究是无解的纷扰,遥望过那片广阔的旷野之后,皮老爷的创作依然落在身处的那片地里,因为他看到了创作的广阔性的同时,也看到了他自己创作的独特性,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手缝皮物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及作品当中,依然拥有极高的辨识度,尽管不尽完美,但也许值得等待。
04年制作的相机包,扎实的外表下有着非常多的小细节,利用了倾斜的扣位来取得不规则面的平衡点,在比例的处理上也是相当考究。
02年制作的横桶包,也是这类型创作的最初几个版本之一,据说是源自于德军防毒面具罐的启发,黑色皮面底下的白色线迹尤为醒目、耐看,黄铜五金是自己打磨的,也镶嵌了一些自己收藏的金属小装饰。
05年作品,小皮桶也是皮老爷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个早期用极厚水牛皮制作的小皮桶无论形状、尺度、细节及纹理都同样风味独特。
2010年作品,工艺渐趋成熟的皮老爷,作品内在的分量也是越来越厚重,而对于细节的处理及整体的把握已经很难从中挑剔,毕竟这已经是非常皮老爷风格的作品,而不规则形体的细致处理也让人眼前一亮。
五、工艺体系
愈多的不确定,愈苛求一份平静,沉溺于手缝皮不亦乐乎的皮老爷,这段时期的创作依然鲜活生猛、脉络清晰又润物无声。
从无拘束的创作初期,进入到创作的另一个必然阶段,对于材料的偏爱及严选也有了更理性、更具体的准则,自学多年逐已成形的工艺特点此刻也渐趋成熟。零零年代中,皮老爷才第一次接触到来自日本的精细手缝皮工具,这不仅助力于他创作上有了更多独特的灵感,而且对于结构及细节处理上有更进一层的思考,新工具的极佳体验也丰富了他对于手缝皮的更多想象。
耐用又锋利的顺手工具想必是每一个手艺人梦寐以求的坚实利器。
专业菱斩所拥有的各种规格,形状、粗细、间距都给他对于缝线更细致的体会;菱钳的使用让他的工艺能够进一步摆脱固有的步骤及套路,从而更专注于寻求形体、结构、功能及工艺等相互间的平衡点及关联性;面对各种厚材重革时所展现出的极为锋利而流畅的挖槽利刃,让皮老爷更能灵活驾驭那些一直为之津津乐道的坚厚皮料。
04年作品,早期国产皮料极为坚硬,而对于喜欢厚皮重革的皮老爷无疑是极大的消耗,所谓的不怨不乐,其实也是一种锲而不舍的执念;
工具的升级对于手艺的创作无疑是很大的推动,但是对于创作上不断寻求突破、执意创新又充满玩心的皮老爷,创作的本质呈现终究是落在具体的作品上,作品能够保持独立性及独特性,就不应拘泥于工艺的一般套路,也不应受制于常规工具的局限性,在吸纳了新工具带来的细致及便利后,皮老爷依然坚持以一贯的创作方式及工艺来实践他随心所欲的手缝皮创作。
09年作品,前后大半年制作完成的双肩包,边做边想虽然很烧脑,但其中的极大乐趣也许只有亲历其中才能体会至深。
部分五金件是自己用黄铜条打磨的,也有从中古店淘的老金属构件,用在了恰当的地方,自然焕发出新的质感及光彩。
皮老爷常说他的方法很土,但也实用。
譬如他会直接趴在地板上裁分很大张的皮料,用家里的锅碗瓢盘去画各种弧度,用各种盒子铁罐甚至哑铃去塑形,做东西从不先画好图纸做好纸样,最多只有三两笔的草稿,他喜欢用便利的裁纸刀而不用传统的裁皮刀,而对于普遍使用的双针缝线,他似乎更乐意用他的钩锥。
00年之前的作品,体积虽然较大,但对细节及尺度的处理相当讲究,尽管当时工具极为简陋,但所呈现的质感及独特魅力现在看来依然不减。
2010之后的作品,浓缩的小塑形包,每处细节都是从数十个承先启后的同类型作品逐步演化而来,也许其中的费心也只有创作人才知道。
如果有为这类工艺设置一套标准,那皮老爷一定是最格格不入的那位,但如果创作的最终呈现在于作品本身,那所有的一意孤行似乎都是无可厚非的,而所有有助于有利于创作的方法及方式都是合理的。
皮老爷最喜欢在iPad上涂鸦一些小画,不仅是创作的一种思考,更多是自娱自乐或自言自语。
首先,工具的最大量化及便利化让创作更加随心所欲,而抛弃了假设性思考先入为主的创作方式,让作品形体及细节能够心之所至、意之使然,从早期的纸面上到后期的iPad上极简的草稿涂鸦,可以看到在构思的最初,皮老爷考虑得最多的,终究是比例、尺度及线条,并为之贯彻始终,而投入最大的精力。
小小的细节变化,有偶然的灵光一现,但更多是来自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及创作经验使然。
对于原创性的执念追求及直观的创作方式,决定了皮老爷在工艺上必然有其独特的判断及需求,舍弃某些传统工具譬如裁皮刀、铲皮刀等,纯粹是觉得现代工具便利、便宜也足够锋利;只钟情白色粗线,是直觉本色牛皮衬托白色线迹会更为明快、有手缝味;拒绝皮边油是觉得过于工业化,他也为此研制了更符合自己审美的边缘处理方式及边蜡;而始终如一的手缝钩锥,也许才是属于皮老爷最独一无二的手缝皮烙印。
即使皮老爷常说他是野路子工艺,但经过二十年无间断的独自探索,这野路子早已成为一条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路。
手艺讲求手法,而所有手法必然有其道理,而我们以手为道,方能以心制物。
从路边补鞋所使用的传统钩锥得到启发,皮老爷很快发现这种极为灵活的手缝技巧及工具,不仅便利而且相当适合缝合既厚又韧的皮料,扎锥、勾线及拉扯一气呵成。没有累赘的绕线、没有多余的动作;也没有像在布料及薄皮上使用后,因偶然磨损而出现的局部松脱的缝线事故;而最为皮老爷所津津乐道的,是钩锥能够缝制双针缝法所难以处理的刁钻部位,及精准顾及到创作过程中被随性增加的结构及细节,这显然与他创作上的理念是一脉而相承的。
几乎嵌入了皮层,充满力量感的手缝线迹均衡而扎实,少了细针细线的波浪痕迹,粗针大线同样精彩,少了身姿态,多了道气度。
2010年作品,那几年频密出差海口,为了装上手提电脑而创作的大尺寸双肩包,因实在太拉风,经常在机场安检时被工作人员反复欣赏夸赞,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尺寸的大幅度增加,对于各种细节处理及尺度、比例、重量等的控制都需要非常谨慎,频繁使用让皮色随年月变得愈发醇厚、油润而有着天然光泽。
六、玩心大发
对于皮老爷而言,能从实际生活当中发现乐趣,并提取后进入创作,从而获得的喜悦之感,是他能够为之坚持不懈、乐此不疲的最大动力,好玩,才有了创作。朋友赠送的一本外文书,涉及到皮料湿水后塑形的概述,为皮老爷的玩心大发注入了无数想象,也启发了他对于塑形工艺持续十多年的实践及研发。
05年作品,用极厚水牛皮做了塑形的一些最初尝试,由于塑形太厚及皮子纤维走向过于复杂而出现了过多的皱褶,但最终完成之后也别有一番味道。
08年(左)及12年(右)的塑形作品,原型都出自于最初的轻机枪子弹袋,在设计、结构及细节上都做了不同的变化,这些手缝作品在皮老爷身上显然浑然一体。
塑形的得获,无疑赋予了皮老爷的手缝作品有更为独特的形态、曲线及别样表情,天然植鞣牛皮本身的温润质感及醇厚皮色,与塑形后形体自然、饱满的过渡浑然天成,极大还原了皮料本身的生命肌理及多维质感。
09年作品,皮老爷非常有代表性的塑形作品之一,融入了多种不同的塑形工艺,之后的很多类似作品都是以此作为原型而展开。
有时候为创作去度身定制套具及模具,去改良去完善工艺,这本身就是一种好玩的事情。
塑形原理极为简单,皮老爷早年接触手缝皮不久就稍有涉猎,而此刻模具塑形极大的可玩性及可能性,对于皮老爷有无法拒绝的吸引力。寻找既质优又性价比高而且便于加工的材料、模具的细节深化、对于塑形皮料的筛选,如何获取收缩及皱褶的宽容度,怎样安排合理又高效的工艺步骤,怎样把塑形部件最终实施在手缝作品当中,这些都成为了极有价值而又十分有趣的实践。
皮老爷把塑形工艺细分为局部、内胆、手捏及模具塑形,浓缩的经验所谈,背后是煞费心思的切身经验所得,并为之贯彻于自我创作当中,成为其独有的创作语言。
07年塑形作品,尺度夸张的盖子也是非常有性格的尝试,用自家打磨的五金做了一个插扣的效果,而盖子也有意做了逐步收窄的细致处理。
手与机器的差异在于,手是与心相连的,而机器则是无心的,创作人凭借双手为其作品倾注劳力、精神及情感,赋予了物品特征、性格及温热,所以手作之物也是用心之物,是创作人的内心呈现。
皮老爷的作品简练、纯粹,内敛却又充满了张力,让人过目难忘,其气质硬朗、坚韧,兼备了本人那种直率、正气、自律、不随波逐流的本色。
16-17年塑形作品,紧凑的造型及讲究的细节是多十多年工艺积累的精华内敛,在这些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玩味;右边黑色版本为自己染色的作品,特意留下的原色宽厚边缘,让作品最终依旧保留着皮子原有的味道。
对于创作,皮老爷是谦卑又执着,他会在很多作品的背面或底部烙上“试验品”的标记,因为他更愿意把每一个作品都视作为一次实验性的创作,是难得可以进入细致思考的机会。
他会执意去尝试每次都做不一样的东西,即使类似也必然有其变化之处,变大小、宽窄,换材料、结构及工艺,或增加有趣的小结构;皮老爷热衷研发有玩味的细节,是深受军用装备的多功能性结构所启发,而他不厌其烦的双走线,是来自于牛仔裤。
他发现这种质地粗旷、粗针大线的风格,不仅耐用又耐看,其针脚、装饰线、裤袋及边角等都充满了细致玩味,随处可见的双走线,不止增加了物理强度,视觉效果上也起了强调的作用。
(左)2011年作品,特意为新购的iPad而制作的随身包;(右)2012年作品,水牛皮制作的方形小皮桶,上盖下底用了不同的结构,不仅丰富了细节,也让作品更饱满更显分量十足。
不断有新的发现,才能支撑玩心大发的持续创作,而这种“玩”的奥义,在皮老爷的身上必然有更深层的解读。
皮老爷属于不太喜欢无谓社交,但相处起来会很愉快的人,幽默、正气、不张扬,手缝皮或许已是他最外放的一面,而兴致所至、无聊之余所画下的小漫画,又是他最得意、最乐意分享的一面。
七、工艺传承
2013至今
十多年的羁绊,手缝皮已成为皮老爷安身立命而不可分割的部分,对于这身自娱自乐的手艺逐渐也多了另外一些思考。
从最初在公司分享自己的作品,是希望从各种反馈中得到不同角度的评价,以此获得自我提升;到工艺上的渐趋成形并最终自成体系,那股对于手缝皮的极大热情及执念,也开始感染到身边的一些人,皮老爷也很乐意分享自己的技术及理念,逐渐身边多了一些求学艺的人。
从此,皮老爷的空余时间,除了创作之外又多了一份教学的心思,无论是同事、朋友,朋友的朋友、皮友及外地慕名而来的人,只要有兴趣,皮老爷都会无私教授、亲身示范。
从以往的独自创作所获得的简单快乐,此刻与众人的分享中同样能够感受得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意志及手艺的承传,也许才是皮老爷为此坚持十多载最好的结果。
15年作品,为展示手缝皮而创作的双肩包,体积虽小五脏俱全,有意把自己多种不同工艺嵌入其中,依然承载了皮老爷一贯的皮具风格。
12年创作的一系列小尺寸猪腰包,为教学而简化了工艺及难度,却不料成了被商业抄袭得最多的款式,而且衍生了一系列的庸俗版本,也许这才是现今创作人最大的痛点及无奈;(左)为教学版本,(右)为上下驹缝的版本。
08年创作的猪腰包,除了包边外都是用了很厚但纹理极有特点的水牛皮制作而成,06年至今的每一个同类版本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变化及细节处理;皮老爷常说这些小皮具都有其五官,如果鼻子耳朵歪了、额头高了嘴巴低了,表情也就完全不一样。
从业余的教学及高校的授课,到一二年终于筹办了独立的专业课堂,并煞费苦心经营至今,对于踏入花甲之年的皮老爷,传道授业早已成为全情投入的心之所在,教学作为其创作的一种延伸,也必然从血缘上就已承载了皮老爷对于手缝皮的最大热情及执念,而对于自身的独立创作,也将带入了新的阶段。
出于对教学含金量的坚持及理念的贯彻始终,皮老爷为课程课件全新设置了一系列的作品,这其中也是对于自己玩皮十多年经验累积的一次梳理及精挑细选,透过整合、置换及嵌入,作品也渐趋形式更为紧凑而又特点分明,风格一脉相承而又殊途同归。
8
13-16期间为教学创作的作品:小皮桶、猪腰包、双肩包。
为教学而构思的一系列作品及教材,也成了皮老爷这个时期非常有代表性的部分创作,并与持续的独立创作一脉相承,同样独树一帜。
长时间的教学,接触的学生来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不同的年龄层及教育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应运而生对于手缝皮的各种不同想象及感受,这些都触发了皮老爷在创作上有不一样的情绪及思考。
而针对教学的受众女性增多,皮老爷也会尝试为作品注入一些偏中性或柔软的气息,对于求创新的创作无疑也是新的切入及考虑。尽管如今教学已占据了皮老爷绝大部分的时间,但对于创作的热情有增无减,不乐而不作,总能从生活里发现细节及小趣味的皮老爷,依然不知疲倦,乐在其中,每时每刻都在盘算着那些小结构及大创作。
从13年为教学创作的第一个小相机包开始,皮老爷基本每年都会重新做一次这个作品,这是以早期制作的系列箱型包为原型的缩小版,承载了原汁原味的皮老爷风格,重做是因为突然想到一个更好的尺度,或是因为换了一批新的皮料,怕皮子厚度、软硬度等会影响到学生最终的作品。
15年作品,软硬皮结合的大双肩包,做了大小两个款式,构件及细节都有着明显变化。
(左)17年作品,从03年创作的塑形马鞍包进化而来,有意加强了粗针大线的风格;(右)13年作品,用于教学的改进版日系小皮篮,展示作品选用了有大烙印的植鞣牛皮,更显独一无二。
如今追求最大效益及讲究成功模式的时代,多了些套路少了点真诚,而对传统手艺的鼓吹及复兴,突然之间手艺人受到了全所未有的关注,带来的有狂欢也有阵痛,旧的市场黯淡新的市场被打开,所有人都兴致盎然,跃跃欲试。
外面的更新迭代,对于手艺人来说终究要止于创作之外,深谙个中道理的皮老爷,依然风轻云淡、砥砺前行,听着小曲、画着他的小画,琢磨着他最爱的手缝皮创作。
他深知对于一个手艺人而言,到最后唯一能够说话的就是自己的作品。
创作是自然生长的,手艺人是自由的,如果掺入太多杂念、牵制及无法前行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没有成品出售,自然成不了皮匠,玩皮二十年,“皮老爷” 却成了一种手缝皮风格。
14年作品,创作初期就开始持续进化的一系列横桶包,每一个版本都能看到皮老爷在作品上所贯注的细腻考量及极力创新,就像他所常说的,不停做不停想,总会有新的发现。
15年作品,手捏塑形mini方桶包,所谓手捏塑形,其实是相对模具塑形而言,极力保留了双手创作时所留下的痕迹,这本身就是很有灵性的创作思考。
(左)16年塑形作品,十多年的探索、改良及创新,塑形工艺已成为皮老爷的创作及作品当中极有辨识度的风格烙印;(右)17年作品,手工染的黑色版本驹缝猪腰包,皮老爷为自己经典的款式都做了染黑的版本,他说是为了纪念陪伴了他多年的小狗小不点。
2015年作品,融入了多种手缝及塑形工艺创作的箱型双肩大包,自从开始教学之后,独自创作的时间相应少了,尺度大、费工费时、结构繁琐、容易出错的作品是非常谨慎的投入,但也是最为有趣的创作时光。
(左)12年作品,(右)13年作品,无论是A4大小工艺繁琐的多功能背包,还是名片大小的简单菲林筒,他们同样皮味十足、风格独特,呈现着手作之物才有的本色质感及痕迹,有着独一无二的表情与个性。
手作之物独有的美感,更多源自于双手劳作所留下的那些无可复制的手工痕迹及气息,皮老爷经常课堂上一再重复提及的“手工味”,是给予每位学生发自内心最真诚的叮嘱及期愿,手艺所需要的沉淀,是不止于工多艺熟及追求极致,而留有余地才是手作之物最可贵的方寸。
审美当然没有标准,或许,这只是一个老手艺人内心的执念,也许,埋下的那些种子,某一天也会发芽、开枝散叶。这世界本来就不缺少手艺精湛的人,更不缺少滴水不漏的流水线,缺少的也许只是有趣的灵魂。
转至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78003256078969
暂无评论